
文/馮啟彥口述,楊辰泓整理、編版
圖/馮啟彥提供
前言
我對我阿公的事情特別熟悉,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的工作緣故,我們全家在基隆住了七年。在我八歲前,幾乎都是阿公在照顧我。記憶中的阿公,在家時都會強迫我們講客家話,不准說國語,所以我七八歲就講得一口非常流利的客家話。也是在基隆的時候,阿公不時會和我講起他在南洋當兵的事;他是典型的台籍老兵,整個故事就從他被日軍拉去當軍伕開始。
阿公常很得意的說,他當兵不曾殺過中國人,甚至還救過十幾個中國人。(馮啟彥)
我們馮家在鄉下務農,世世代代種植菸草和稻米。我阿公名叫馮望生,民國9年10月16號出生,家中一共有六個兄弟姊妹,三男三女。馮家是照族譜上的輩分取名,我爸是春字輩,我是啟字輩,合起便是「望、春、啟」。
1943年,日本兵力不足,開始強制徵召台灣人當兵或軍伕。當時的人並不願意上戰場,然而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也沒有其他選擇,阿公在戰爭後期被徵召入伍,離開台灣,在補給船上工作。那時我爸、大姑和大叔都已經出生。
入伍後的那段時間裡,阿公隨軍隊到過菲律賓和東南亞的不少地方。南征北討的日子持續了很久。一直到二戰的最後階段,美軍已經掌控了大部分太平洋地區,日本船艦一出海便會被擊沉,多半時間只能停靠在海南島的港口,阿公才結束了船上的生活,改以憲兵的身分在海南島度過了戰爭的最後一年。
1945年有一天,日本兵抓到十幾個中國戰俘,並將他們交由憲兵隊看管。阿公先是聽到日本兵說隔天要處決那些戰俘,而後又注意到那群人講的話竟然和他講的話相通,都是廣東梅縣的客家話[1]。阿公嚇了一跳,忍不住和他們用客家話攀談,才發現其中一名戰俘也姓馮,叫馮國基;說不定他們很多年前還是本家。
那位同鄉大概是知道自己即將被槍決,開始哭哭啼啼,不斷的向我阿公求救求饒。面對又是客家人又是姓馮的同鄉加同宗,阿公著實不忍,便拉上新竹來的同僚,連夜把他們給放了。
因為放走戰俘必然會受軍法處置、槍決,而那時並沒有回廣東的船,他們只得帶著十幾個中國戰俘一起逃。一群人在海南島東流西竄,也是幸好海南島上本就有許多中國人,在那裡躲藏並不容易被察覺;數月後,終於迎來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好消息。
由於當時從海南島回台灣並不容易,阿公又是他的救命恩人,那位同鄉馮國基就問阿公要不要先和他回廣東去,他可以替阿公找個工作。於是阿公就和那群他救下的同鄉,光明正大地到了廣東,並在那裡待了兩年。由於阿公在美濃是種田出身,就指導廣東在地的農民種稻米之類的作物。隔年存了一點錢,又和他救下的那群人合資開了一間廣東客家菜餐廳。[2]
1947年,大陸情勢逆轉,共產黨步步進逼,但是因為在廣東有了根基,阿公也有了自己的產業,所以很猶豫是否應該離開;直到他聽聞北方戰況的慘烈,阿公才在共軍即將南下之際,作了買船票回台灣的決定。離開前,他救的那群同鄉還送了他一枚開國紀念幣作為在大陸生活的紀念,上面有袁世凱的像,阿公後來把那枚紀念幣給了我,我到現在依然留著。

那個年代郵政不通,在阿公被日軍帶走的期間,音訊全無,去東南亞當兵的,向來是十死無生,我阿嬤一人帶著我爸、大叔、大姑,完全不知道阿公是死是活、日日以淚洗面;所以阿公回到美濃,阿嬤自是喜出望外。
回來台灣後,阿公以為從此便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料沒多久爆發228事件,很多高雄的外省人逃到美濃鄉下,阿公再次伸出援手,收留了幾位外省老師;不過這件事情他比較少說,也不許我們說。
228事件過後,阿公在美濃鄉下繼續種田,養家糊口。那時候美濃的農民幾乎都在種煙草。這是因為早在1939年殖民時期,專賣局就有獎勵政策,[3]還派人來告訴我們種田浪費,不如種菸草,導致大量田地被改種菸草。我們家附近就有個菸樓坊,就是在菸草採收後,負責烤乾,賣給專賣局的地方。



我出生後,父母親因為工作搬到基隆,而阿公年事已高,於是放下農事,搬到基隆來幫忙照顧孫子們,直到我八歲時,阿爸得到了一個台船[4]的工作機會,為爸媽工作方便,我們又搬回了高雄市區,阿公才回到美濃,並開始學佛。後來他對佛經研究得很透徹,有時還會穿上袈裟,幫人誦經、超渡,如此幾乎有30年時間。

2010年,阿公以九十歲高齡過世,過世前他行動不便,僅能依靠輪椅出行。從1947年回到美濃後,他沒有再去梅縣,也沒有再提那位和他放了中國戰俘,一起逃亡的新竹同僚,大概也是失散了。阿公的這些故事,總是讓人真心希望歷史不要再度重演,永遠不要打仗。
注解
[1] 台灣的客家人分兩大族群,新竹縣市叫做海陸豐,除了新竹以外,都是來自廣東的四個縣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梅縣,我們馮家也是兩百多年前,從廣東梅縣移居過來的,所以我們的客家話和新竹一帶的客家話是不太相通的,但是跟廣東的客家話卻完全相通;台灣各地的客家話也有八成是相通的。
[2] 我後來理解到為什麼小時候都是吃阿公做的菜,他又為什麼這麼擅長做菜。在被徵召時,他可能是作伙伕,長年負責煮飯給大家吃,才練就了一手精湛的廚藝。
[3] (編注)1939年專賣局核定美濃平原為適合耕種菸草之區域,並以獎勵政策鼓勵大量種植,所成立的「美濃菸葉輔導區」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掌理美濃地區農戶申請種植許可及輔導栽培、採收、乾燥、調理等技術與收購業務。那時期美濃平原處處矗立煙樓,是美濃特殊的景觀。(資料來源:https://romantichakka.com/attraction/Spot?a=928&id=355)
[4] (編注)「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臺船公司」,前身為1973年成立的「中國造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