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課本沒有的歷史

文/廖文瑋撰稿、編版
談到「八路」,很多人都知道這是指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但為什麼是『「八」路』,而不是「七」路、「六」路….?
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與中共恢復談判,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宣布將中共的陝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路軍」本為臨時創建的一種建制,在國民革命軍內部由於派系複雜、內戰不斷而得以保留,級別相當於或略高於「軍」。「八路」的番號一開始為北伐留守廣州的陳濟棠部所有,兩廣事變結束後,陳濟棠下野,原先部隊番號被撤銷,「八路」就順勢被轉交給了中共的軍隊。同樣被轉交的,還有原先與紅軍交手的,後被整編裁撤的東北軍115師、120師、129師番號。
中共在8月22日同一天召開洛川會議,討論了抗戰期間國共合作的方針,確認在保持自身「獨立自主」性的前提下對國民黨採取形式上的妥協,並且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將紅軍改編,接受了「八路軍」的番號。
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以戰時改編的理由,將「八路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在內部行文和領導講話上,中共更喜歡用國民政府最初承認的「八路軍」稱謂。[1]久而久之,「八路」便在老百姓和日軍口中流傳開來,成為中共軍隊的俗稱。
內戰爆發後,毛澤東於1947年10月10日將中共軍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路軍」這一稱謂也結束使命,逐漸走入歷史。

注解
[1] 孟儉紅,〈八路軍番號的幾個歷史謎題〉,《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