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赴延安採訪

張郁廉與卡爾曼
張郁廉與卡爾曼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14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

本文摘錄自杜南發著,〈 序言:白雲飛渡情悠悠──讀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手稿記〉,出自張郁廉著,《白雲飛渡: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傳奇》,第5-22頁,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出版。

張郁廉與蘇聯記者卡爾曼在湖南前線
圖一 1938年10月張郁廉與蘇聯記者卡爾曼在湖南前線。

文/杜南發撰寫,滕淑芬編輯
圖/取自《白雲飛渡: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傳奇》

張郁廉自述稿另一件有意思的記述,是她陪同塔斯社記者,訪問抗戰時的延安所見的情景:「我們被安排到招待所去住宿,是一座面積不小的窯洞,抗日大學就在招待所山腳下的空地上,校舍新搭成的……每晨天初亮時,就聽到抗大學生在操場上洪亮的歌聲。」「我沒有機會採訪毛澤東,但在一場露天演講會上曾和他握過手,並坐在眾多人群中聽他講話;也看到年輕活潑的江青,梳著兩條短辮子,手拿照相機跑來跑去給毛拍照。」

但文稿並沒有記錄她是哪一年到延安。幸虧有一篇文章《前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紅色延安行》(作者王國宇,刊於《檔案天地》2013年第12期),記錄這位專門到延安拍攝電影的蘇聯《消息報》攝影記者的活動,文中一段文字稱:「1939年5月18日,他提出要訪問八路軍醫院。這所醫院地處延安城東北四十里處的拐茆,陪同他參觀的有蕭三、專職女翻譯張郁廉、魯藝政治部主任徐一新三人。」

這段記錄,說明張郁廉是陪同卡爾曼一起訪問延安的。另一篇文章《羅曼.卡爾曼:在延安的日子裡》(作者石磊,載《中國檔案報》總第二五一一期,2013年9月19日),更清楚記錄卡爾曼是在1939年5月14日到延安,6月3日離開。毛澤東當年許多珍貴照片及影片,如和農民講話、與江青抱女兒一家三口、在窯洞工作、在抗日軍政大學演講等鏡頭,都是他此行所拍攝的。他寫的《毛澤東會見記》一文,同年7月8日在蘇聯《消息報》發表,8月28日《新華日報》翻譯轉載。

在張郁廉生前保留的檔中,就有一封卡爾曼1941年從蘇聯寫給她的信(編註:附於原書第24頁),敘述兩人因採訪建立的友誼。另有他們兩人同在湘南地區及長沙大火現場的照片,證明她還曾陪同卡爾曼走遍中國各地戰區進行採訪。

張郁廉在延安沒有訪問毛澤東,但5月25日毛澤東卻在楊家嶺接受卡爾曼採訪,從晚上9時談到深夜12時,訪問現場只有三人。翻譯是毛澤東年輕時的同鄉朋友蕭三,他作為左聯駐莫斯科代表12年,當時剛從蘇聯回到延安才十來天,在莫斯科就認識卡爾曼。根據有關文章記載,當時卡爾曼是奉史達林之命到延安,兩人在訪談中談了許多政治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毛澤東沒有讓張郁廉在場擔任翻譯,可能有政治立場上保密的考量。

毛澤東接受卡爾曼採訪並合影
圖二 毛澤東接受卡爾曼採訪並合影。

有關文章也提到1939年6月1日,卡爾曼在楊家嶺給毛澤東照相,並拍攝題為《毛澤東的工作一日》紀錄片,現場也是由蕭三擔任翻譯。當天下午,毛澤東與卡爾曼驅車到南門外的抗大,參加該校建校3周年慶祝會,文章稱:「6時慶祝會開始,那時延安沒有電燈,為了利用夕陽的餘暉拍攝毛澤東的活動,安排他在慶祝會上第一個講話。在毛澤東講話過程中,卡爾曼扛著攝像機,台上台下,會場前後緊忙活,搶拍了許多感人的鏡頭。」

張郁廉說她在一場露天演講會上和毛澤東握過手,並坐在眾多人群中聽他講話,也看到年輕活潑的江青手拿照相機跑來跑去給毛拍照,應該就是1939年6月1日這天的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稿寫到「江青梳著兩條短辮子」,這模樣的照片很罕見,只有卡爾曼所拍毛與江青抱女兒一家三口的照片,可以看見這兩條超短的小辮子。

林彪與羅瑞卿宴請卡爾曼
圖三 林彪與羅瑞卿宴請卡爾曼。

在張郁廉保留的舊照片中,我還發現一張抗大副校長羅瑞卿宴請卡爾曼的照片,照片裡有抗大校長林彪。根據有關記錄,羅瑞卿是在5月22日下午宴請卡爾曼,但或許因為後來的其他因素,記錄並沒有提到林彪也在現場,張郁廉所拍攝的這張照片也算是補充了一點被漏失的小史料了。

孫運璿和孫桂籍為莫逆之交

這部十餘萬字的文稿,還記錄了許多精彩有趣的文史人物故事,例如周光瑚。

周光瑚是張郁廉在燕京大學經常來往的同學好友之一,中國、比利時混血兒。抗戰時,她以筆名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瑰寶》,被好萊塢拍成電影《生死戀》,獲得三項奧斯卡獎,轟動一時。周光瑚的筆名,就是「韓素音」。張郁廉和韓素音兩位老同學,抗戰時都在重慶,1944年張郁廉結婚,婚禮上所穿的棗紅色旗袍布料、麂皮灰藍色鞋等物,都是那一年剛到英國留學的韓素音托人帶回來送給她的。據孫宇立稱,五〇年代以後張韓兩人還繼續通信,那套婚服也一直保留在家中衣櫥多年。

韓素音的丈夫唐保黃,任中國駐倫敦大使館武官多年,抗戰後回國擔任師長,率軍駐防瀋陽城外的打虎山時,曾特別到當時在瀋陽的張郁廉一家探訪,還對張郁廉說他生肖屬虎,這次奉命駐防打虎山,「好像不太妥當」,不久果然在山上戰死。

但張韓兩人,當時並不知道兩人還有一段二代因緣。原來韓素音五〇年代初到馬來亞,在柔佛新山環球大藥房二樓開診所,住在距藥房五分鐘步程的一座兩層花園大宅,她家斜對面有一戶郭家,韓素音是郭家的家庭醫生。她從小看護的郭家千金郭日麗,後來留學加拿大時,在華盛頓世界銀行邂逅孫宇立,兩人一見鍾情,並蒂連理,成為孫太太,也就是張郁廉的媳婦,延續前緣,再成一段佳話。

孫運璿和孫桂籍為莫逆之交,兩家來往密切、互信互助
圖四 孫運璿和孫桂籍為莫逆之交。兩家來往密切、互信互助。(左二、左三為孫璐茜及孫一鶴,右三為孫宇同,前立為孫宇立)。

另一位是孫運璿,台灣科技產業最主要奠基者及台灣經濟起飛的主要推手。張郁廉丈夫孫桂籍,和孫運璿是東北的同學和終身摯友。文稿透露,當年孫運璿在哈爾濱工大讀書時,因為是全班最矮、年齡最小、讀書卻最好,還因此得了個綽號「小孫子」。

1945年抗戰勝利那一年,孫運璿剛自美國受訓返重慶,就成孫桂籍和張郁廉夫婦家中常客,經常和一群東北同學好友,為了張郁廉煮的俄式風味「羅宋湯」而到這裡聚會「解饞」。抗戰結束時,孫運璿和同事被國民政府派往東北遼寧接收電力資源,到了重慶郊外的飛機場,還有十分鐘就要起飛,忽然接到電話,要孫運璿留下接待幾位美國工程師,他只好從機場折回,行李先由同事帶去東北。沒想到不久東北爆發內戰,孫運璿輾轉到台灣,平步青雲,最後當了行政機關最高領導人行政院長,還幾乎成為總統。

當年一通電話,就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大時代的悲喜,如此簡單就決定人的一生,令人感歎。孫運璿和孫桂籍是終身莫逆之交,後來孫運璿成家,兩家人成為通家之好,來往密切。孫桂籍在台灣擔任立委黨部書記長,孫運璿在他的自傳中談及這位相交四十年的好友:「把政壇派系、官場慣例、黨國大老的好惡,都一一傳給了這位小老弟,並擺平他與立委間的歧異,對孫運璿在政壇的發展有重要幫助。」

「患難交深,愛我如弟,視君如兄,後死敢忘一言諾」,孫運璿親自為孫桂籍撰寫的輓聯,就流露出他們之間如兄如弟的深厚情誼。

本系列上下篇
< 📖序言:白雲飛渡情悠悠📖作家蕭紅照片「出土」的特別意義 >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