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死守在衡陽的47天(一)

本文作者萬劍舞將軍
本文作者萬劍舞將軍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8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可歌可泣衡陽保衛戰

本系列出自萬劍舞《可歌可泣衡陽保衛戰》一書。

圖一 本文作者萬劍舞將軍,奉命堅守衡陽城時為國軍第10軍第3師第9團機關上尉連長。(翻拍自《萬簏斌將軍紀念特刊》)
圖一 本文作者萬劍舞將軍,奉命堅守衡陽城時為國軍第10軍第3師第9團機關上尉連長。(翻拍自《萬簏斌將軍紀念特刊》)

編按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22日到8月8日)是抗戰後期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之一。國軍在此役以寡敵眾,僅憑劣勢的兵配與簡單工事,孤城苦戰47天,雖然最終衡陽還是淪陷,但粉碎日軍夸言「一天內就可攻下衡陽城」的豪語,也拖住日軍西進步伐。在中國抗日戰史中,這是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也是日本戰史記載唯一日軍傷亡人數超過中國軍隊的「地獄」戰事,因此不能單以城陷就論定國軍此役之敗。

衡陽保衛戰是由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率領一萬七千兵力,迎戰四面圍困、水陸空夾攻的兩個師團四萬多位日軍來犯。

本文是國民革命軍第10軍第3師9團一營機槍連長萬劍舞將軍(原名萬簏斌,劍舞為其字號),在晚年回憶「衡陽保衛戰」堅苦作戰的文章。原文刊於「二○一四年愛國陣線七月號」。他的憶述以第3師為主,讀來驚心動魄、血淚斑斑,全文分七個單元推出。(李莉珩)


文/萬劍舞撰寫,李莉珩編輯

劣勢兵力裝備應戰,重創敵軍傷亡四萬

抗日戰爭末期之「衡陽保衛戰」,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鬥。我陸軍第10軍官兵,以劣勢的兵力和裝備,與簡單的野戰工事,憑藉着高昂的士氣及必死的決心,在「無地不焦,無人不傷」的惡劣狀況下,與優勢的日軍浴血苦戰達四十七個晝夜,非但粉碎了敵人一天攻陷衡陽的迷夢,且給予日軍傷亡四萬人的嚴重打擊。最後雖彈盡援絕,不幸陷敵,但其間官兵艱苦卓絕之奮戰精神,可歌可泣之英勇事蹟,仍足以流傳千古,永垂青史。

筆者身歷此一戰役,雖時隔四十餘年,但對當時「血流漂杵,屍積如山」的沙場慘狀,以及「鹽水焦米,烈日惡臭」的人間艱辛,歷歷如在眼前。每值炎夏,緬懷往事,熱血奔騰,泫然涕泗,彷佛置身衡陽。茲將所經、所睹、所聞,扼要記述,雖不足說明「衡陽保衛戰」慘烈之萬一,然而可觀其一般。

陸軍第10軍自32年底,參加常德會戰,曾以一夜之間,滲入敵陣數十里,攻佔德山要點,迫使日軍後撤解常德之圍,在南嶽軍事會議中,獲得最高當局佳評。但部隊損失頗重,尤以幹部為甚,元氣大傷。至33年元月,返回「衡山」、「石灣」一帶整補。當時,適有在「軍委會駐桂幹訓團」接受美式新武器訓練之中下級幹部二百餘人結訓返部,參加整訓,部隊乃盛傳本軍將優先接受美械裝備,士氣得以一振。惟士兵缺員,仍極嚴重,雖在四月間,由江西吉泰師管區撥補新兵一批,但為數不多,且因長途跋涉,傷病累累,一到部隊,約有十分之二轉送醫院治療。至作戰開始,部隊的一般狀況如下。

圖二 蔣中正委員長於1944年7月27日手諭第10軍軍長方先覺,「余必負責全力增援及接濟」。(來源:國史館)
圖二 蔣中正委員長於1944年7月27日手諭第10軍軍長方先覺,「余必負責全力增援及接濟」。(來源:國史館[1]

以為美械裝備,臨陣變為國械

兵力方面,第10軍轄三個步兵師,內190師為後調師,除保有原建制及班長以上幹部外,列兵全部撥補其他兩個師,該師原應開赴江西接兵,因戰況迫切而留下參戰。第3師及預備第10師較為完整,兵員亦僅達七成。全軍連同配屬部隊,共計官兵約一萬七千餘人。

裝備方面,第10軍原已納入換裝美械之列,但不知何故,臨時改配另一友軍。故此次作戰,仍係國械。主要火器為八二迫擊砲及馬克沁重機槍,火砲則僅有各式七五山野砲十四門,砲彈四千餘發。惟圍城前,曾囤儲手榴彈三萬枚,在防衛戰中發揮無比威力。

素質方面,初級幹部(連排長)軍校學生佔二分之一,中級以上指揮幹部,軍校生則佔三分之二。士兵約五分之一為新兵,缺乏訓練,其餘俱係曾經沙場老兵。尤其是班長,大都曾參加長沙二、三次會戰及常德會戰者,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民國33年5月底,湘北日軍開始蠢動,陸軍第10軍(欠第3師)奉令進駐衡陽,第3師則向北推進,擔任湘潭易俗河之守備,時筆者任第9團高射機槍連連長。

匆促的準備,部隊於5月30日黃昏後,離開石灣茶子山駐地,以急行軍向易俗河挺進。翌日到達下攝司附近,隨即佔領陣地,構築工事。本連受命指揮特務排,擔任團指揮所警衛及防空。由於以往長沙二、三次會戰,南竄日軍俱在長沙附近鎩羽而歸,故當時湘北雖戰雲密佈,而易俗河以南民間仍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安謐如常。部隊處此環境,雖奉命積極備戰,但心理上亦認為日軍決無法越長沙一步,此次行勸,不過是平時演習一般。直至6月10日,師部命令「非戰鬥人員及輜重,迅即撤至東安軍部留守處」,官兵始全部進入作戰狀態。

6月16日夜,團長召見筆者,當面指示「即日率領班長9員,赴衡陽軍部接領新兵。機槍連暫由特務排李排長代理」。奉命後,即挑選人員,準備行裝,並交待連內事務,及諸事就緒,不覺已東方發白,乃匆匆上道。10時許,在茶園舖遇第7團第3連連長吳俊彥(二分校16期),亦南下接兵,當即結伴同行。沿途山青水秀,風和日麗,田間農民荷鋤牽牛,忙於耕作,鎮上商肆,熙來攘往,仍在趕集,根本是太平盛世,誰會想到一週以後,此地已是人間地獄呢﹗

6月18日到達衡陽,翌日即赴軍部軍務處接治,計接到新兵150餘人,係由第3編練處撥補,素質較吉泰師管區為優。正待束裝北返,適軍務處上尉課員郡德潤(21總隊同學)匆匆趕來告知「貴師有電報來,接兵部隊,不必前送,可在原地待命歸建」,聞悉後,已判斷本師可能將撤回衡陽,同時也意味着衡陽將難免一戰。當即在衡陽西郊覓得一祠堂,將新兵安頓好,並接洽補給品。是夜,第7團吳連長得急病,發高燒,經軍醫診斷,確定係「回歸熱」,必須立即送院。同學好友,義不容辭,乃將該連新兵遷入祠堂,由我代為率領。後俊彥兄由野戰醫院轉送後方醫院治療,未參加衡陽作戰。

此後數日,部隊在待命狀態,除照顧新兵生活外,別無任務,乃利用閒暇,儘量瞭解這大戰前夕的古城。


注釋

[1](編注)〈革命文獻—第二期第三階段作戰經過〉,《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14-113。

本系列上下篇
< 死守在衡陽的47天 :方序死守在衡陽的47天(二) >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