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看見日本時代台灣的世相人情

書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作者:陳柔縉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6
出版地點:台北

圖一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封面。
圖一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封面。(羅國蓮翻拍)

文/晁成婷撰寫,李汋浮編版

當年寫碩士論文偶然讀到一段話:「在一塊地上,如果畫上一條白線,和平土地立刻搖身變為拳擊埸,雙方都想越線,越了線就要打。」[1]這段話引起我的共鳴,因為碩論做的是弱勢社群研究,一直想了解弱者如何現身、如何參與社會,這段話如醍醐灌頂,使我豁然明白,原來弱者的困境有可能來自人們總在不察覺間就選擇了站在彼此的對立面爭執,致令弱者無從廁身。

這麼有才的一段話,言者正是陳柔縉。

陳柔縉從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後,沒有走進當代司法的辦案現場,轉身幹起政治記者,再而專事歷史寫作,以作者身分鑽入駁雜的史料堆中,推敲消化,重建歷史現場,甚而屢破陳案,例如台北市北門口、延平南路的撫臺街洋樓,「官方標示的建造時間,既推測『一九一O年代』,卻又加註為『大正年間』,根本矛盾」。她從《臺灣日日新報》廣告版下手,翻過四、五百頁,終於在一九一O年八月二日那天找到由起造人「合資會社  高石組」刊登的「新築落成御披露」廣告,「完全揭開撫臺街洋樓的身世」,這棟市定古蹟終得正身。[2]

在陳柔縉2021年10月因交通意外乍然謝世前,這位年僅57歲才華洋溢又用功多產的作家,已經出版了14本書,「擁有一個可用書來丈量的人生」[3],且幾乎都和日本時代台灣有關,媒體人陳浩指其「開創了台灣史寫作的新技藝,⋯⋯為時代的生活記憶修復者。」[4]

最近,我向圖書館借閱陳柔縉相關作品,其中《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尤其引起我的興趣,該書曾獲得2009年金鼎獎及2016年日本國家基本問題研究所「日本研究獎勵賞」,先後由「時報」及「麥田」出版。   全書共有53篇及一個大附錄,聚焦日本時代台灣民眾的生活樣貌,觸及那個時代人們在衣食住行育樂各方面的實況還原,陳柔縉「對大歷史中的英雄人物興味索然」,專找「歷史上意外相逢的微小前人」,使這本書如她所言「有了不同以往的切入角度,帶出一種新風格的日治史書寫」,[5]是非常有意思的小民歷史寫作。

而這也應該是陳柔縉深感興趣的主題,甚至,有可能是為了探究這些主題才展開寫作,也為此,她常年長時間浸泡在圖書館,從日治時期的報紙和書籍中翻找線索,彷彿是一位時代的偵探家,二、三十年寫作生涯,孜孜矻矻埋在斷朝爛報故紙堆中,發掘日本時代台灣社會的樣貌,把口耳相傳的聽說與曾經,變成有文有圖有真相的歷史寫實。

圖二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陳柔縉大量利用日本時期的台灣報紙作為研究材料,「『我的舊報紙』名叫《臺灣日日新報》,⋯⋯在我看來根本就是日本時代的重大遺址⋯⋯輕訴台灣社會蛻變的秘密。」她「組成一人考古隊,三天兩頭,就在這個報紙遺址挖來挖去。」[6]

而她為本書製作的「附錄  日本時代台灣物價水準概況」,至少參考了當時發行的5種報紙、文庫、書籍、雜誌、專刊、職員錄、電話帖、家族信件、公車運賃表、鐵道史、實業家名鑑、耆老口述訪談,範圍極廣泛,這份整理資料「將近一萬六千字的日本時代逐年不同的各種價格」,真實呈現當時百工百業的薪資、車資、建築費、豪門喪葬費、藥品費⋯⋯種種民生日用。[7]令人由衷佩服她的用功精神和不馬虎的寫作態度,使得本書非但好看,也絕不簡單。

常說十年磨一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真的花了十年書寫,定焦日本時代台灣社會的百姓生活樣貌,作者從當時的台灣報紙尋找線索、或親訪耆老、甚至跑去日本勘查,使我們看到日本時代的台灣世相人情,果然和阿公阿嬤口說言傳的老故事相去不遠。

例如,本書〈第三國人〉這篇文章[8],寫張超英,祖父是台北煤礦富商,他15歲被送往香港唸英國貴族中學,其後數年往返東京和香港,入讀明治大學,戰後美軍接管「佔領七年的東京風景,他看了四年」。因此親眼所見作為戰勝國的台灣人,被美軍劃為「第三國人」,從戰前的二等公民搖身一變,地位扶搖直上,「頗似站在獅子後的老鼠,不損威風」。

文中也提到,戰後日本,美軍管制米和糖,張超英岳父二二八後打算逃往日本,「家𥚃幫他準備兩大麻袋的砂糖,據稱就可供他在日本生活兩年」。

而張超英受邀到友人重子小姐家拜訪,其父「久原房之助還拿出孫文的借條,讓張超英睜大了眼睛」。

不單這一篇寫得活潑有趣,其他各篇亦讓讀者在不經意間乍見陳氏獨特的書寫風格。陳柔縉如冷面笑匠,下筆即直言,句句見真語,而她的筆法簡潔俐落,讀者一般只感覺讀起來淺白流𣈱,不會特別注意其間差別,但要做到這等功力,其實並不容易,我曾試著揣摹,同樣的話,在她筆下就是活跳跳,調皮兼傳神。而隨文呈附照片、剪報⋯⋯等資料,有憑有據的觀點,論人評事,謔而不虐。

陳柔縉在〈自序〉說「這些年,我不斷不斷在探索日本時代,追問那個異族統治的時空,人民在生話上看到什麼、做了什麼、體驗了什麼。」〈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文章在報紙登出後,她的母校北一女,「有國文老師以此為引,希望學生也描繪代表自己家族歷史的事物。老師還在提示上寫著—『張愛玲說: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總量。』」

只是兩年前加入民間史料的收集工作之後,我深深感覺到,相較於英雄受到的重視,專志於凡人的文史工作者仍然是少數;據此,我也暗自慶幸「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找到了知音,原來陳柔縉曾經也在做,原來大家不寂寞。

這位對日本時代台灣日常勤奮研究、又勤於寫作的才女,正待攀登創作高峰的盛年之際,意外遽逝,不知讓多少人扼腕嘆息,她雖遠去,但是她的書如果能讓多一些讀者接觸到,我們對身所在的土地過往樣貌,肯定會有豐富一些的了解。

何況前行的道路上,需要時時回首來路,才會知道方向沒有偏陡。而陳柔縉的作品的確能讓我們回首來路,看到既往!


注解

[1] 陳柔縉,《新新聞週刊》,734期,2001年。

[2]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撫臺街洋樓身世之謎〉,334-341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3]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自序〉,第12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4] 維基百科,〈陳柔縉〉

[5]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自序〉,第10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6]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撫臺街洋樓身世之謎〉,第337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7]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附錄:日本時代台灣物價水準概況〉,342-370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8]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第三國人〉,327-333頁,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