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抽籤得來的旗艦:福星還是掃把星?

本文是系列的第8篇,本系列目前有8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課本沒有的歷史
圖一 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後的丹陽艦,舷號DD-12。(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後的丹陽艦,舷號DD-12。(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文/廖文瑋

不祗是在遊戲裡能抽到日本軍艦!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四大戰勝國(中、美、英、蘇)曾經在1947年到1948年的東京盟軍總部,以抽籤的形式,劃分日本海軍殘餘軍艦,作為戰爭賠償。四回合的抽籤之後,中華民國海軍共獲得34艘驅逐艦以下的各類艦艇。在這34艘帝國海軍的遺產中,最出名的當屬20世紀50年代中華民國海軍的旗艦「丹陽」號。不過,二戰期時它另有其名——「雪風」。

丹陽艦的前身,大名鼎鼎的雪風號,是日軍在1940年下水的陽炎型驅逐艦8號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雪風號和其他姊妹艦被紛紛投入中途島和南太平洋作戰,主要負責魚雷攻擊和護衛航空母艦、運輸船等任務。

然而雪風號的獨特之處,不在它的功能相較同時期驅逐艦有多麼強大,而在它的「累累戰績」。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雪風號參與了包括中途島海戰瓜達康納爾海戰等大大小小的無數戰役。在這些戰役中,雪風號每次都能逃過敵軍的砲火,最終成為同類船艦中唯一全身而退的一艘,堪稱「祥瑞之艦」。但是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各次戰鬥中被雪風號所護衛的戰艦,卻都先後被擊沉,其中包括日本最大的軍艦「大和」號和「信濃」號。因此對雪風號的僚艦來說,與其說它是「福星」,不如說是「掃把星」。

圖二  1945年4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最大的戰艦「大和」在沖繩島附近被攻擊後,爆炸沉沒,並冒出大量濃煙。在附近的三艘船艦之一便是雪風號。(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1945年4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最大的戰艦「大和」在沖繩島附近被攻擊後,爆炸沉沒,並冒出大量濃煙。在附近的三艘船艦之一便是雪風號。(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雪風號被帝國海軍除名,拆除武裝,參與了遣返日俘日僑的行動。經過本文開始提到的抽籤,1947年7月4日,中華民國海軍在上海高昌廟接收了雪風號。1948年,它被重新命名為「丹陽」。隨著當年內戰局勢惡化,丹陽號被轉移到基隆,不料卻因為隔年的暴風雨,擱淺了近一年,直至1951年年底,才在基隆牛稠港船塢整修完畢,到高雄港執行再武裝計劃,重新配備了日式槍炮。

以新面貌登場的丹陽號,成為1953年,中華民國首支敦睦艦隊的旗艦,訪問菲律賓。之後又在1950年代中華民國海軍的「關閉政策」之下[1]──也就是封鎖大陸沿海航運的任務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參與的行動包括扣押運送油料貨物前往大陸的波蘭船舶「柏拉薩(Praca)」號和「高德瓦總統(Prezydent Gottwald)」號,以及蘇聯油輪「陶普斯(Tuapse)」號。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將內戰的「關閉政策」推向高峰,且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加添了濃烈的火藥味。

1966年,丹陽號由於設備老化,終於遭到除籍的命運,5年後因暴風雨導致艦底破損而被拆解,傳奇的一生也宣告落幕。


注解

[1] 關閉港口政策是自1949年6月開始,中華民國海軍對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實施軍事封鎖的一項政策。封鎖範圍由遼河閩江沿岸領海,次年再擴大到廣東沿海,目的在干擾對岸的海運。1979年9月,這項政策在法理上隨《戡亂時期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的公告終止而終止,但在此之前,封鎖的實質效果已經隨雙方軍事實力及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而逐漸降低。


參考文獻

林宏一,《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政府的「關閉政策」,1949-1960》,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2009年6月。

喵哈哈,〈中華民國海軍旗艦「丹陽」簡史〉,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21052&snA=7748

 

本系列上下篇
< 飛虎隊的寶庫——壘允廠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