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 時代連結】在淘金社區落地生根:「大檢證」與亞洲第一貴金屬山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圖 日治時代金瓜石礦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 日治時代金瓜石礦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4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黃曾雲子

文/吳昱佑

十六世紀以降,歐洲殖民者於東南亞建立殖民據點,發展學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所謂「共同殖民[1]」模式以來,華人商貿據點也漸漸形成[2]。作為主要僑鄉的閩粵地區,由於宗親與地緣因素,與南洋地區的商貿往來密切,1930年代,英屬馬來亞的華人往來馬來亞與廣東揭陽之間,多從事米、炭、藥材、橡膠等貿易。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懷疑馬來亞華人將投入抗日,於1942年發動名為「大檢證(Sook Ching)」的大規模華人屠殺,嚴重衝擊上述商貿往來[3],黃曾女士父親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人員陸續赴台,除政府官員外,亦有許多觀光、工作的人士;雖然大多數人未設籍於台灣[4],但已形成一股風潮。黃曾女士家族不但歷經了1943年在家鄉的飢荒[5]與連年戰亂,她父親在南洋的生意也因太平洋戰爭而凋敝,遂決定由她先行赴台「考察」,想不到卻成為台灣生涯的起點。

黃女士選擇定居的地點是瑞芳九份水南洞。水南洞,戰後易名為水湳洞,從清代嘉慶年間始有漢人移居,形成以農、漁維生的散居。清末發現金礦,但開採仍以以淘洗砂金為主,直至日治時期方才發展為大規模、現代化的礦場。

圖 日治時代金瓜石礦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 日治時代金瓜石礦場。(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排除約略是同等數量被偷盜的黃金,曾經是「亞洲第一貴金屬山」[6]金瓜石,黃金產量估計有500-600公噸左右。根據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王源的估算,整個日本人時代金瓜石的黃金產出量,就有約四、五百公噸。全台唯一的乾式製鍊所、和1930年代新式的浮選礦場(即十三層遺址)都在水南洞。1933年起,「台灣礦業株式會社」在山腳下建立的宿舍、網球場、浴場等生活圈,也形成戰後黃曾女士眼中「階級分明、井然有序」的繁榮景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在1944年下半年起,逐漸掌握台灣上空的制空權;影響所及,金瓜石的採礦工作幾近停擺。戰後臺灣金銅礦籌備處(即後來的臺灣金銅礦務局)接收水湳洞礦區,並恢復遭戰爭破壞的礦業設備。該地逐漸發展為礦業、漁業複合聚落[7],這才有了黃曾女士在台金公司化驗課上班的同時,還能抽空挑魚買賣的特殊歷史經驗。


注解

[1]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著,李明歡譯,黃鳴奮校,《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頁105-106。

[3]陳劍,《馬來亞華人的抗日運動》(雪蘭莪: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4)。

[4]林桶法,〈戰後初期到1950年代臺灣人口的移出與移入〉,《臺灣學通訊》,103期(臺北:2018.01),頁4-5。

[5]蘇曉玲,〈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61期(新北,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30083759/http://alohas.archives.gov.tw/61/search.html,擷取時間:20220522。

[6]金瓜石九份黃金開採史,http://tcmb.digital.ntu.edu.tw/memory/geology/story_keelung/story3.html,擷取日期:2022/6/2。

[7]蕭百興,〈臺灣東北角水湳洞邊陲礦業漁港地景之歷史地理初探〉,《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第10期(新北:2015.07),頁182-185。


延伸閱讀

1.專書

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著,李明歡譯,黃鳴奮校,《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陳劍,《馬來亞華人的抗日運動》,雪蘭莪: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4。

2.線上資源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統計室,〈馬來西亞 2010 年華人人口統計分析〉,2011.05,https://www.ocac.gov.tw/OCAC/File/Attach/245/File_238.pdf,僑務委員會,擷取時間:20220530。

今生前世基隆山,http://tcmb.digital.ntu.edu.tw/memory/geology/story_keelung/index.html,2022/6/16擷取

蘇曉玲,〈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61期(新北,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30083759/http://alohas.archives.gov.tw/61/search.html ,擷取時間:2022/5/22。

3.論文

林桶法,〈戰後初期到1950年代臺灣人口的移出與移入〉,《臺灣學通訊》,103期(臺北:2018.01),頁4-5。

張卓婭,〈淺析1943年廣東大饑荒〉,《知識經濟》,2010年11期(廣州,2010)頁162-163。

蕭百興,〈臺灣東北角水湳洞邊陲礦業漁港地景之歷史地理初探〉,《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第10期(新北:2015.07),頁182-185。

本系列上下篇
< 在淘金社區落地生根同命鴛鴦 異地逢春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