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流亡:從「八寶飯」到「腳踏實地」

圖一  昔日的流亡學生,朱守亮教授1987年任教韓國成均館大學。
圖一  昔日的流亡學生,朱守亮教授1987年任教韓國成均館大學。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3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流亡的路上・朱守亮

相關系列:張敬果時代連結學生流亡潮

摘自朱守亮著,《回首來時路——亦圃齋主人回憶錄》,知識系統出版公司,民國97年出版。

圖一  昔日的流亡學生,朱守亮教授1987年任教韓國成均館大學。
圖一  昔日的流亡學生,朱守亮教授1987年任教韓國成均館大學。

文/朱守亮撰寫,張坤成、廖文瑋編版
圖/張坤成翻拍自《回首來時路》

 【續前:國立二十二中前身是成城中學,於一九四二年九月改為國立第二十二中學。以國立學校有公費或貸金,供吃住,一切免費。故淪陷區無依無靠、貧窮困窘學生,得有受教育機會。作者就讀此校期間,食、衣乃至於住、行記憶深刻。】

住:板凳為床穩如泰山

所謂「流亡」,就是跑來跑去,居無定所。在界首陳觀魯蘇皖豫邊區戰地失學失業訓導所、臨泉進修班,甚至進入阜陽後湖國立二十二中後,都一如其他後方流亡學校。不是借住古廟、老舊廠房,就是甚麼堡呀、舖呀、集呀、圃呀等場所。新建的,就拿漢中的老君殿來說吧。在原來的大殿及左右廂房外,臺階前的空地,中間闢為集合場,兩側則是板築的土造茅草房子。雖可居住,但也有時飄進雨絲雪花,不全能遮風蔽雨。學校結束,編入部隊後,不數月,因無人照顧,幾場秋雨,牆倒屋塌,竟變成廢墟了。

多次遷校,屋簷下、走廊上,哪裏不睡?就是安定下來,宿舍内的設備,還不是用土坯搭成北方叫「炕的通舖,上面用葦子或高粱楷編織成的「簿」,再鋪些麥楷或稻草,大家成排的擠在一起。木製架子床,雖有臭蟲,但絕對是高級享受。在安康,上下兩層的架子床,原本各睡一人。後因人多床少,再則天冷為了禦寒,兩、三年,都是睡兩人,鋪一床棉被作褥子,合蓋一床,暖得很。比起「墊一半,蓋二分之一」好多了。雖然擠,但也因此、都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就是睡覺時,原地翻身,換姿勢,不換位置、即使睡長板凳,也絕不會掉下來。想在流亡期間,就住的方面來說,無「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已無異廣廈華屋,而舒適安逸,真的感覺是高級享受了。

記得二〇〇四年秋,與吉林同班同學見面時,文焜問我:「還記不記得在安康時同睡一被窩?」「同床共食,抵足而眠,與子同袍的美事,怎會忘記?」當時太太們也都在場聽到了。有時談到關係不尋常時,也常說:「未結婚前,我們曾睡一個被窩。」就是指此時言。

行:真正的「腳踏實地」

我自己的經驗,自從到了後方,腳是最重要的,無論到哪裏,走、走,用兩腳走。穿的鞋襪呢?有錢人的回力鞋、長統襪,時間一久,也多變成「腳踏實地的鞋」(鞋底磨光,腳踏著不折不扣的實地;而真的一步一腳印。)、「過河襪」(襪子沒有底,過河時,往上提到膝蓋,涉水至彼岸,再拉到腳底,穿在鞋子裏了。)。大多數同學,多是無分冬夏、草鞋一雙,「糾糾葛腰,可以履霜。」不僅履霜,如在寒冬,還在雪中行走呢。凍瘡磨破,化膿結疤,幾十年後,仍有寶貝印記哩。

自老家山東濟寧坐火車,經江蘇徐州到安徽宿縣;為闖日軍封鎖線,由宿縣坐馬車到蒙城,由蒙城到阜陽。接著走界首,到臨泉。隨學校西遷,由阜陽經河南南陽、湖北均州,到陝西安康。後又由安康再遷校,到城固、漢中。最後學校與教部失卻聯絡,說在重慶復校,再經廣元、劍閣、綿陽到成都。後局勢大變,由成都乘軍機經海南島飛臺灣。除到少數城市有火車、馬車、汽車、飛機外,餘則不知多少萬里,多少山川涯限,都一無所阻,而「深喜吾足力之雄健也」,想都是穿草鞋所訓練出來的吧。

二、疾病憂患

流亡學生,因為生條件太差,比如說沒有更換的乾淨衣服,睡鋪麥秸稻草的潮濕通鋪。因之,虱子滿身,睡覺時不是跳蚤鑽入耳朵,就是臭蟲爬進鼻孔。且蠅蚊成群,鼠輩橫行。又沒有洗澡習慣,不是習慣,是條件。在此情形下,疥瘡似與流亡學生劃上了等號。

除疥瘡外,在留亡期間,衛生條件不夠,蚊蟲多,睡覺又沒蚊帳。因之,營養差,抵抗力弱的流亡學生,被瘧蚊叮咬後,鮮有不被傳染瘧疾的。瘧疾雖不算什麼嚴重大病,但對營養不量,身體虛弱的同學而言,也是一大威脅。發作時,高燒、打寒顫,蓋再多棉被也沒有用。口渴,最喜歡喝滾燙的熱開水。一陣子後,燒退了,汗流了,但頭痛得要命,也感到極度疲困。每天發作的,夜間沒事了;隔天發作的,第二天也沒事了。時間一到,一天比一天難過的戲碼必重演一遍,雖不是致命病,但也搞得人臉黃黃的,眼睛陷下去,對健康有極大的傷害。

三、讀書學習

設備

在二十二中,沒什麼所謂光線好,通風佳的像樣教室。桌椅,在安康,是接收幼兒院小朋友的,太矮,不適合高個子。在古路壩,是接收西北聯大工學院的,好多了。更沒有什麼理化生物設備,甚而牆上連張地圖、掛表都沒有。聽說西遷時,高中部同學,竟把單槓的長鐵棍,由安徽阜陽,扛了好幾千里,搬運到陝西漢陰。

整個高、初中理化課,就沒有一次實驗。高二化學課時,老師從口袋拿出一條自備「煤棒」點燃,火花四射,極像現在過年時兒童所玩的「金銀火花」,全教室叫好。高一生物課,老師在教桌上解剖了一隻青蛙,記得好清楚,那把解剖刀,就是生物老師兼校醫給我開「鵝口瘡」的手術刀,鮮不鮮?

圖二 香港博物館展示的西式煤油燈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3.0
圖二 香港博物館展示的西式煤油燈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3.0) 

沒課本,偶爾用「石板」或「蠟紙」印成的書,高年級用後,收回,下學期再發給低年級用。晚上,必有自習,兩張桌子一併,六人或八人一桌。在安康,先是桐油捻子燈,大捻蕊兩旁點,除由焦味外,還不時爆驚人火花,。後來改煤油罩子燈,既衛生、又光亮,真是高等享受。在古路壩、老君殿也發過大蠟燭。說也奇怪,光線那麼差,竟少有近視,奇蹟吧?

自己的文具呢,能有鋼筆的太少了,多是用竹筷子綁一鋼筆尖,沾著墨盒中的墨汁(銅墨盒,中放棉花,黑墨磨成汁,浸濕棉花,隨身攜帶,極方便)抄書、抄筆記,因此,也練就一手隨時記筆記的好本領。有隻七紫三狼豪毛筆,那是寶物,美術課畫山水畫,寫寫壁報刊頭,校內外快報等,也借來借去,更是常有的事。

師長同學

二十二中老師,除滿腹經綸,且認真負責,誨人不倦外,又因也多是由淪陷區逃往後方的愛國志士,面對離開父母親人的年輕孩子,教誨的範圍,可不僅限於知識的傳授。作人處事,道德涵養,甚而生活起居,無不都攬在自己身上一肩挑。雖名為師生,卻多情同父子。用嚴父慈母,長我育我形容,當然並不為過。而友情的關愛,這時也產生了極其偉大的力量。

那時流亡的孩子,不僅不是強說愁,且僅此一「愁」字也不夠,似乎還有更多的仇、更多的恨,更多抹不去的悲慘哀痛記憶呢!也許因同呼吸、同命運、同住、同行動、同學習,年齡相當,感受接近,背景遭遇差不多,往往在感同身受,相擁痛哭,互訴衷曲後,得到紓解。所謂如兄如弟,疾病相互扶持,行動相互協助,在生活上,可以說完全打成一片,情同家人。

遷校

國立二十二中兩次遷校,第一次因日軍攻陷武漢,打通平漢線鐵路,皖北阜陽與後方隔絕,形成孤島,學校無法生存,必須西遷,目的地是陝西安康、漢陰。雖然數千里路的行程,四、五個月的時間,曉行夜宿,跋山涉水,備極艱辛,但最最使人難忘的,那該是以一分校為主第三批,於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七日,在河南韓莊的不幸遭遇日本鬼子,死傷重大的慘案了。

圖三 1940年平漢鐵路。(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三 1940年平漢鐵路。(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除死傷同學外,當時被俘的師生另有五、六十人,當鬼子想用機槍掃射,刺刀捅死時,女生指導員段開秀鎮定地用日語說:「我們是老師和學生,不是游擊隊。」不想此時,鬼子卻發現了由郭荃逢所帶,丟在宋育寅屍旁準備贈送給游擊司令的手槍,大聲咆哮:「手槍是誰的,沒人承認,統統打死。」在此千鈞一髮之際,瘦小的女同學姜琳英,臨危不亂,急中生智,手指著宋育寅的屍體,用日語說:「我親眼看見,手槍是他帶的。」鬼子信以為真,不僅化解了另一危險的發生,也救了郭荃逢性命。時已向晚,遠處隱隱有槍聲,鬼子疑有游擊隊,不敢久留,遂把張蔭軒、王光亭、孟慕寒三位老師帶走,在場幾十人的危難算是也解除了。後來三位被帶走老師,也經學校託人打點,花錢贖回。

第二次遷校,因教育部對學校經費不能按時撥款,特別是由於安康銀行現鈔不足,駐防部隊與地方政府常無款可提,使學校經費陷於斷絕困境。更重要的,是一九四七年冬,中原內戰迅速發展,解放軍已攻占陝南鎮安與湖北老河口,安康、漢陰一帶,戰火可能隨時發生,人心惶惶,教學難再堅持下去,於是決定再西遷漢中。當時我因任自治會主席,學校所發路費不足,乃帶同幹部向師長陳情。最感動人者,老師及師母捐出金戒指及項鍊,變賣補助學生路費。這和二分校過平漢線西遷時,某一老師發現學生寒冷,在朔風刺骨下,脫去身上皮大衣,變賣相助,同樣令人感念。我自己也參與了帶隊工作。

在城固七星寺,停頓了一段時間,因條件太差,不能上課,不得不強佔古路壩原西北聯大工學院舊校址。我事先帶十餘自治會幹部先去分配房子,然後師生再同去強佔,儘速打開封條,搬出原工學院桌椅教具上課。被意大利傳教士視為流氓,一狀告到中央,教育部乃派督學會同城固地方首長到校調查。當天集合全體同學在大教室內,因我是自治會主席,於是站在最前面陳情:

「三年前,我們這群淪陷區苦難的孩子,哭別親人,離開故鄉,奔向阜陽,為的是讀書。沒想到三年後,為了讀書,不得不離開所謂第二故鄉安康,在二十二中校旗引導下,又默默來到了城固古路壩……」

當我哽咽吐出這些話時,聽到了隊伍中的啜泣哭聲,這感動了督學與城固地方首長,改變了流氓誤解。也因此,一分校才暫可在此,好好地上了幾個月的課。

事後國文老師說(我)講得很好,很感人;也有人說是背的高手的稿子;都不是,也沒甚麼準備。其所以如此者,大概是誠於中,非為文造情而形於外,將實情赤裸裸地傾訴出,故能感人起共鳴吧!

本系列上下篇
< 📖踏上流亡的路📖朱守亮:流亡的終點 >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