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致 亂世中的光風霽月——我們懷念的「他」

本文是系列的第3篇,本系列目前有3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日記裡的外公

相關系列:【張玉法

圖一 每年清明節,我們這些子孫們都會回鄉掃墓。大家一起觸摸靈位,凝望「他」的帥氣。
圖一 每年清明節,我們這些子孫們都會回鄉掃墓。大家一起觸摸靈位,凝望「他」的帥氣。

文/白樺(筆名)撰寫,羅國蓮編版
圖/家屬提供

自我記事起不曾見過外公。對於外公的認知,除了外婆家的客廳掛著的老照片外,更多的來源,其實是來自媽媽、舅舅們,還有外婆口中的「他」。每年過年家人會聚在一起,在吃團圓飯之際,總會聽到外婆用台語感嘆地對大家說道:「假如你們阿公還在的話,每個人都會很幸福的。」大家聽罷,雖然沉默,但在心裡上都無一不認同。

外公祖籍山東省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歷經「七一三事件」後流亡到了台灣。直到民國57年因感染肺結核和氣喘,離世年僅39歲,留下了外婆和四個孩子:最大的10歲,最小的五歲。外婆年紀輕輕時就與外公相伴,對於文化水平不高、身邊又沒有親近家人的外婆來說,外公的出現,無疑是她生活中的依靠。雖然外公不諳台語,常被村民欺負,但在生活中,他們兩人互相扶持,倒也解決了不少難題。

外婆常分享許多往事:某一天外公和軍中同袍起了爭執,同袍氣不過,欺負外公是外省人,不懂台語俗諺的罵人比喻,便跟他說:「你的鼻子跟嘴巴一樣長啊!」外公聽不懂,回家問了外婆,外婆跟他說:「他罵你是『豬』啊!不然你去看看那豬的鼻子跟嘴巴是不是一樣長?」外公便恍然大悟了!外婆最常跟孩子們和孫子們聊到的話題,就是她和外公早年相處的「往事」,一遍又一遍且樂此不疲,這故事便是眾多故事裡的其中一個。

近年來外婆年事已高,記憶力與體力不比從前。雖然如此,但我堅信,在未來的時日裡,也許外婆將逐漸忘了生活中的大小事,但與外公相處的點點滴滴,必然早已深植她的心中,成為一種永生難忘的情懷。

圖二 外婆年輕時遭逢喪夫之痛,很堅強地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幾十年過去了,每年清明節這天,她總是會在這面牆上,尋找那無法和她一起白首偕老的良人,彷彿在喃喃問道:「老伴啊……你什麼時候要來接我?」
圖二 外婆年輕時遭逢喪夫之痛,很堅強地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幾十年過去了,每年清明節這天,她總是會在這面牆上,尋找那無法和她一起白首偕老的良人,彷彿在喃喃問道:「老伴啊……你什麼時候要來接我?」

民國五、六零年代的大環境,生活條件非常差,人民普遍貧窮、生活艱苦,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外公、外婆家也不例外。儘管如此,仁心仁術的外公還是在地方上開了一間小診所,替人診治。外婆自然而然成為了他的幫手,耳濡目染下練就了「快、狠、準」的注射功夫,其學習能力讓外公都深深佩服!當時,若有人請外公到家中看病,他便騎著破腳踏車去看診、送藥,但常常都空手而歸,沒有收錢,因為病人家中的經濟狀況也不好。之後他請外婆到病人家中收醫藥費,外婆常常走到病人家門前也開不了口,因為看他們有一餐沒一餐,最後只好掉頭離開。

外公過世後葬在三軍公墓(今稱軍人忠靈祠),以前大殿的兩旁都是安葬著軍人的墓塚。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去掃墓時,總要爬上長長的階梯,一行人再走上窄窄的走道尋找外公的位置,找到後便開始清整墓地:拔草、壓紙錢、拭淨墓碑,最後放上供品,每個人手中捻香祭拜,開始眼睛半閉,專注地和外公「聊聊天」。忘了小學時的我跟外公說了什麼,只記得當我把眼光偷偷飄向外婆時,她永遠都是那個在墓前佇立最久,彷彿有千句話、萬句話都只想跟外公說的那個人。後來不知過了多久,公墓被縣政府整建為了靈骨塔。

約10年前,媽媽和舅舅們與大陸家人聯繫上,便決定到山東看看外公的住處及家人們,他們把這趟旅程稱之為「山東尋根之旅」。外公曾在他的日記中提到有一位遠嫁的姐姐。待他們到了棗莊時,山東的家人熱情擁至,放鞭炮熱烈歡迎他們的到來。一見到92歲的姑媽,大家立刻紅了眼眶、相擁而泣。這樣的等待好似有一世紀那麼久,素未謀面的遠方親人們終於在殷切期待下相聚了!

媽媽回台後很高興的跟我說:她終於見到姑媽了!姑媽很可愛,聽到有人說要照相就會看鏡頭!還說去家族的墓地,跟祖先說他們回來了!她仔細看後,發現她跟姑媽長得是如此相像!從下垂的眼皮到掌紋……讓她不禁驚呼:「姑媽的樣子就是我老了之後的樣子啊!」這一切,都是如此特別及驚奇!他們一定不會忘記,在有生之年如此深刻之事!

圖三 左為姑婆之手,右為媽媽之手。當妳驚訝於有相似的掌紋之時,背後的意義是,兩個人輾轉流著相同的血──這便是「根」的展現,本是同根生。
圖三 左為姑婆之手,右為媽媽之手。當妳驚訝於有相似的掌紋之時,背後的意義是,兩個人輾轉流著相同的血──這便是「根」的展現,本是同根生。

我想,這就是「根」吧!即使分散在各個地方,總有某個未知的力量,把大家拉回到那個最初的地方。更是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們也能去看看,因為那裡有他過去的生活軌跡。

雖然我們只能從日記裡想像外公生活的樣子,但他的家人們都堅信那份強韌且努力。如今媽媽和舅舅們皆已年過甲子,外婆更年近九旬,我們依然想念他!另一方面,他或許從未離開過,我們每個人都從他身上汲取到一些不同的養分,有家的信仰、堅毅且善良。

當初,我以恭敬慎重的心看著外公的日記,對於他曾經歷過「七一三事件」感到驚訝;遂將日記整理成兩篇,並另撰寫後記一篇,以此文感念外公。

本系列上下篇
< 埋沒希望的「七一三」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