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嘉義飛行場:日本陸飛聯的前進基地

本文是系列的第15篇,本系列目前有15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逆風飛航」台灣飛行場
圖一 1914年野島銀藏在台巡迴飛行表演,圖為台北飛行表演時發行之明信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
圖一 1914年野島銀藏在台巡迴飛行表演,圖為台北飛行表演時發行之明信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

文/鄭元慶撰寫、編版

1930年代之後,日本為了「內台航線」及「島內航線」的需要,在台興建的飛行場主要以民航用途為主,或稱軍民共用。比較特別的是嘉義飛行場,它在興建之初,就鎖定純為軍事用途。

飛行家兩度墬機嘉義飛行場

嘉義地區民眾,在1914年5月首度接觸飛行器。當時日本飛行家野島銀藏在全台各地舉行飛行表演,嘉義官民仕紳,也合力聘請野島前來。飛行表演大會由嘉義廳長津田毅一任主席,警務、衛生、土木等事務官,分別擔任接待、警備、會計等組負責人。選定北門車站附近的「阿里山作業所貯材地豫定地」為起降場,飛行機格納庫則在職工宿舍附近。[1]

大會採會員制入場,特別會員1圓、普通會員30錢,3年級以上小公學校師生免費。共籌得會費3800圓,其中2000圓作為野島的謝禮,飛行場地整平及雜費支出1550圓。在交通方面,火車提供優惠票價,方便鄰近城鄉的觀眾。嘉義街旅館業食宿打折,1泊3餐計1圓20錢。特別會員在帳篷區觀眾席,場內設置賣店、救護所、廁所等。[2]

5月9日上午7點施放煙火為訊號,預告飛行表演即將開始。嘉義街上人潮聚集,學生團體接踵而至。此外,搭乘縱貫鐵路及北港、樸仔腳糖業株式會社線的乘客共2982位,總計約1萬2千名觀眾。上午7時半,野島座機「隼鷹號」推出機棚。

圖二 嘉義市街空拍圖,中間圓環為著名的「嘉義噴水」。(《臺灣寫真帖》臺灣寫真會編纂發行)
圖二 嘉義市街空拍圖,中間圓環為著名的「嘉義噴水」。(《臺灣寫真帖》臺灣寫真會編纂發行)

8時半,「隼鷹號」在輕微的東風中起飛,升高後經苗圃迴轉,從貴賓席上方掠過,朝東方隱沒在遠方。不久之後,東北方出現機身,經北門車站,準備降落。但飛機在約80公尺高度失控,野島只好急速落地、剎車,但飛機偏滑向觀眾席,不幸釀成23位觀眾輕重傷。飛機前輪、升降舵及下翼損壞,野島右頸也受輕傷;[3]這就是嘉義民眾對飛機的第一次體驗。此屬重大意外事件,卻找不到對傷者的後續處置報導。後來飛機修護,野島於16日再度舉行上場,卻因發動機故障,迫降時因躲避民女而再度墜機負傷。[4]嘉義飛行表演結束之後,野島隨即返回日本。

繼野島之後,鳥人亞瑟‧史密斯(Arthur Roy Smith)於1917年7月,在嘉義國小後空地舉行1天3場飛行表演,並穿插了特技飛行,博得大眾之喝采。[5]此後十多年之間,嘉義民眾無緣近觀飛機形影。

因軍事需要而設置的飛行場

日本在台灣興建供「島內航線」使用的台北、台中、台南、淡水、宜蘭、花蓮、台東等第一批民航飛行場,都是由遞信省從1933年起編列經費分年執行。[6]在需要時,就會轉成軍用。

圖三 台灣軍為增加空防能力,配置圖中10億燭光的探照燈,防止盟軍夜間攻擊。(臺灣軍特種演習寫真帖)
圖三 台灣軍為增加空防能力,配置圖中10億燭光的探照燈,防止盟軍夜間攻擊。(臺灣軍特種演習寫真帖)

隨著對中國戰事的進展及「南進」政策的需要,1935年出現了首次由軍方編列預算興建飛行場的案例。當時日本陸軍評估,面對蘇聯3千架的飛機規模,而日方僅有8個聯隊,實用機約5百架,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必須增設飛行場、加編2個聯隊以茲因應,其中之一就是新蓋嘉義飛行場、新編陸軍第14飛行聯隊。

由於指揮系統需要合併數個聯隊為飛行團,又新設崎阜、朝鮮、台灣等3個飛行團。台灣的第3飛行團,轄屏東第8及嘉義第14兩聯隊,團長為少將編階,置於軍司令官或師團長隸下。同時在台灣新設一個高砲部隊,以應空防之需要。在後勤支援方面,在東京新設補給廠,支廠則設於台灣屏東、朝鮮平壤,及日本立川、各務原等地。[7]

台灣新設飛行聯隊選址,從作戰、氣象、地形及障礙物、勤務員居所臨近都市等條件評估,最後選定台南州嘉義市東石郡的水上庄。[8]1935年7月初,堀丈夫航空本部長(中將)率領木下大佐,及佐伯、真崎兩中佐3名隨員,在經理部佐堂主計正、嘉義川添市尹的陪同下,前往預定地視察。[9]

住戶遷移、購買用地順利

通常遷移現住戶及購買用地,是設置飛行場最困難的工作。依其他飛行場經驗,為取得震懾效果,開協調會選在轄區警局或派出所最適合。7月中旬,台灣軍經理部佐藤主計正、嘉義市役所梅澤警察課長等主管,集合現住96戶、160棟家屋及農地所有人約500餘人,於水上派出所會商,說明遷徙的理由及安置計畫,並應允給與補償費用。[10]

圖四 1935年7月,購買嘉義飛行場土地用印,就是在圖中的嘉義公會堂裡完成。(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四 1935年7月,購買嘉義飛行場土地用印,就是在圖中的嘉義公會堂裡完成。(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記憶庫)

可能是警憲出面好辦事,嘉義飛行場的土地買收,經東石郡調閱地籍資料後,由台灣軍經理部佐藤主計正及西村台南憲兵分隊長,於7月31日在嘉義市公會堂,召集土地所有者60餘位開會,並順利完成買收用印手續。[11]

場址位於嘉義市區和朴子之間,原有條直通道路,因埤麻腳的部分土地劃歸飛行場用地而封閉。經東石郡守田中保、永田警察課長、伊東嘉義署長磋商後,決定在飛行場的南、北各另闢新路,以方便嘉義至朴子、東石等地之交通。[12]

陸軍第14飛行聯隊開隊式

1936年12月,嘉義飛行場耗時一年半興建完成,同時新設陸軍第14飛行聯隊,編制為2個重爆中隊,使用九七式重爆撃機,飛行員由濱松基地移駐。

圖五  1934年2月5日,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開隊式紀念明信片,圖為九三式重爆擊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五  1934年2月5日,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開隊式紀念明信片,圖為九三式重爆擊機。(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記憶庫)

1937年2月5日,第14飛行聯隊舉行開隊式。由台灣軍司令官畑俊六代表陸軍大臣及台灣總督府內務局長山縣三郎代表總督主持,[13]遙拜皇居後開隊。雖然這是軍用機場,但負責「內台航線」的日本航空輸送會社旅客機,也在此時降落機場祝賀。另外,台灣總督府遞信部長戶水昇、航空官佐倉光一、塚原操縱士等3人,也駕駛國防議會航空部的義勇學校號飛機舉行祝賀飛行。

下午1時起,嘉義和屏東2飛行聯隊舉行攻防演習,歷時半小時,嘉義市民駐足觀賞。傍晚由嘉義市尹伊藤英三在市公會堂廣場主持慶祝會,飛行隊員皆出席。晚上8時在嘉義公園,由各學校師生、官署團體、市民萬餘民舉行提燈遊行,於9時半結束。[14]

圖六 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舉行開隊式,畑軍司令官、川村臺南州知事分別致詞,另有日本航空輸送會社旅客機祝賀飛行,最下圖為公小學校師生及群眾。(1937年2月6日《台灣日日新報》第7版)
圖六 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舉行開隊式,畑軍司令官、川村臺南州知事分別致詞,另有日本航空輸送會社旅客機祝賀飛行,最下圖為公小學校師生及群眾。(1937年2月6日《台灣日日新報》第7版)

仕紳爭取民航機航點未果

在嘉義飛行場落成之前,台北、宜蘭、台中、台南等飛行場,已於1935年及1936上半年先後竣工,並在1936年8月開通「島內定期航線」。如今嘉義飛行場啟用,當地仕紳也想爭取為航線的航點。

由民間組成的6位嘉義市民間飛行場設置促進運動委員,積極活動陳請,希望飛行場能成為軍民兩用。1937年初,嘉義市尹伊藤英三據此拜會飛行聯隊獲告,應該循行政程序,先向遞信部陳情,再由總督府轉報軍方後才能決定。[15]

1937年2月,6位促進運動委員,利用交通局總長泊武治蒞嘉義之機會當面陳情,並以書面上陳遞信部。後來獲得的回音是,因台南飛行場設距嘉義不遠,遞信部無法耗費巨額人事費及設置費在嘉義開闢航點。在軍方方面,因國際情勢緊迫,高雄飛行場將於4月廢止,嘉義飛行聯隊任務將更繁重,難以承接民航機起降。[16]另外,也可能因牽涉軍機起降,避免機密外洩。

圖七 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正門。(1937年2月5日《台灣日日新報》第5版)
圖七 嘉義陸軍第14飛行聯隊正門。(1937年2月5日《台灣日日新報》第5版)

支援淞滬戰役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對華戰爭正式開始。7月底北平、天津失守,日軍繼而集結28萬兵力、30餘艘軍艦、500餘架飛機,300餘輛坦克,從8月13日起進攻上海、南京。

國軍的戰略是「固守上海」,因為上海周邊水道、運河密布,陸軍的輕裝部隊可靈活作戰;日本重機械化部隊卻不利行動。中國海軍在江陰水道沈船35艘,完成航道阻塞工事。

在空中支援方面,因為戰區離日本本土遙遠,且在周邊沒有飛行場,空中支援受限,只能靠航母的艦載機,和台灣、濟州島的飛行隊支援。開戰第2天,轉場至台北飛行場的海軍鹿屋航空隊,在沒有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以9架「九六式陸攻機」前往浙江杭州筧橋、喬司機場及安徽廣德機場進行「遠洋爆擊」;中國空軍則以美製霍克Ⅲ戰鬥機,由第4大隊隊長高志航率隊迎戰,結果遭我軍擊退,造成「814大捷」。[17]海軍木更津航空隊也從九州大村基地起飛,對淞滬地區進行戰略轟炸。但2個航空隊執行任務時,都遭到中國空軍的抵抗,折損不少人、機。

圖八、九 高志航(左)大隊長以美製霍克霍克Ⅲ戰鬥機(右)迎戰鹿屋航空隊的九六式陸攻機,造成中國空軍的「814大捷」。(維基共享資源)
圖八、九 高志航(左)大隊長以美製霍克霍克Ⅲ戰鬥機(右)迎戰鹿屋航空隊的九六式陸攻機,造成中國空軍的「814大捷」。(中華民國政府,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9月初,日軍猛攻上海東北方的寶山縣城,由姚子青營長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87師第680團第3營,與日軍激戰7晝夜後僅5人存活,其餘包括姚子青營長在內的將士全部殉國。[18]日軍終於奪得上海一角,立即在附近搶建王濱(丁家橋)飛行場。

日軍接著將台灣第3飛行團的嘉義、屏東兩飛行隊所屬人、機,編成獨立第11及15飛行中隊,派遣至上海作戰,並編入戰鬥序列,駐守台灣的第3飛行團司令部也移至上海。[19]9月底,第3飛行團在王濱已有獨立第4(9架偵察機)、第10(12架戰鬥機)第11(10架輕爆擊機)、第15(6架重爆擊機)等37架戰機的軍力。稍後日本海軍也調來第2聯合航空隊的66架戰機,而中國軍方卻因軍機耗損難以補充,制空權即被日軍掌握。[20]

台灣純軍用的嘉義飛行場,在開隊式後半年,駐紮的聯隊就被派往上海支援重大戰役,不知是事先就有規劃還是巧合﹖

淞滬戰役之後,嘉義第14飛行聯隊整補換裝。1940年移防海口,參加入侵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戰役。1941年3至9月,多次支援華南戰事,包括轟炸軍事設施、阻擊國軍部隊、船團護航等。

參加太平洋戰役 炸遍東南亞各國

1941年11月27日,嘉義第14飛行聯隊接到南方軍的動員令而進駐潮州。12月8日,日軍偷襲美軍太平洋珍珠港的同時,也同步對駐菲美軍發動攻擊。之後幾天,先後轟炸美軍駐菲的克拉克(Clark)、伊巴雅特(Itbayat Island)、德爾卡門(Del Carmen)等空軍基地。12月16至18日,由於香港駐軍頑強抵抗,第14飛行聯隊先後轟炸香港東砲台、天河砲台及周邊軍事設施。[21]

圖十 1941年12月12日,日本九七式艦載機編隊飛經馬榮Magon火山旁,對菲律賓呂宋的Legaspi進行攻擊。(維基共享資源)
圖十 1941年12月12日,日本九七式艦載機編隊飛經馬榮Magon火山旁,對菲律賓呂宋的Legaspi進行攻擊。(維基共享資源)

在日軍佔領菲律賓呂宋島之後,第14飛行聯隊隨即在1941年底移防至土格加勞(Tuguegarao),繼續轟炸尚在抵抗的美、菲高砲陣地、地面部隊和軍事設施。1942年1月底,當菲律賓戰事告一段落,第14飛行聯隊隨著戰事需要,分別前往泰國、緬甸、印度、紐、澳、威克島、巴紐等國進行轟炸任務。期間曾回嘉義飛行場進行整補及訓練,也曾回日本太刀洗、濱松、各務原等基地接受換裝訓練,配備成較新的四式重爆擊機(三菱Ki-67飛龍)。[22]

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折損4艘航母、1艘重巡洋艦、250架艦載機、3,500名人員,此後日本海軍逐步敗退。

因陸軍原派駐的空軍聯隊外調作戰,以致在台戰力不足。1943年2月,陸軍第1航空軍調派109教育飛行中隊至嘉義飛行場,使用九五式教練機,實施初級的飛行訓練。[23]1944年6月,日本陸軍航空兵改編,以飛行師團(簡稱飛師)為戰術基本單位。為增加台灣的空中戰力,將原第3飛行團擴編為8飛師,代號誠部隊,隸屬368架飛機,其中新編第108戰隊駐紮嘉義飛行場。[24]

圖十一 左邊原框內為嘉義飛行場。(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計畫,中央研究院)
圖十一 左邊原框內為嘉義飛行場。(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計畫,中央研究院)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盟軍從1944年10月起反攻菲律賓。由於台灣是日本南進的前進基地,必須切斷台灣至菲律賓的補給線、壓制在台日軍航空兵力,才能阻絕日本從台澎增援菲律賓。於是美軍集結特遣艦隊,先以艦載機轟炸台灣各地的飛行場、燃料廠及軍需工廠等。

1944年10月13日下午,美軍第一階段波轟炸台灣的2天,以俯衝轟炸機SB2C及艦載機TBM攻擊嘉義飛行場及嘉義溶劑場(利用甘藷為醱酵原料,製造丁醇等溶劑供戰時軍需之用)。14日上午美軍駐防成都的20航空軍,以130架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炸射台灣,嘉義飛行場的108戰隊及彰化飛行場的第50戰隊雖曾升空攔截,但配備的三式戰鬥機升限不足,對B-29毫無威脅。[25]

1945年初,美軍第二階段轟炸台灣,1月14日從成都派遣B-29攻擊嘉義飛行場,場部辦公室轉移至鄰近太保的大崙。另因B-29高空投彈失準,除飛行場遭炸外,鄰近的市區因濫炸致3分2的房屋被夷平。[26]

由於日本在戰爭後期使用衝撞的特攻戰術,美軍為了保護船艦安全,於日本投降前的半年多,對全台各飛行場、能源設施進行飽和轟炸2百多天。其中嘉義飛行場總共被炸21次,嘉義郡(二級行政區)落彈量 603公噸,不論是攻擊天數或落彈量都排名第8。[27]

圖十二 1945年8月12日是美軍空襲台灣的最後一天,當時第5航空隊的目標主要就是嘉義飛行場,圖中可見辦公區的朵朵煙雲、跑道上的彈坑。(維基共享資源)。
圖十二 1945年8月12日是美軍空襲台灣的最後一天,當時第5航空隊的目標主要就是嘉義飛行場,圖中可見辦公區的朵朵煙雲、跑道上的彈坑。(維基共享資源)。

巧合的是,嘉義飛行場的第14聯隊,在開戰第一天,就從潮州越洋空襲駐菲美軍。而在3年多之後的8月12日、美軍對台轟炸的最後一天,駐菲美軍第5航空隊19架B-24,也來轟炸嘉義飛行場,或許是種因果循環吧![28]


注解  

[1] 《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4月7日第6版 嘉義選擇飛行場所。該處應是原北門車站附近,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的陸地貯木場、貯木池一帶

[2] 《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4月11日第6版 嘉義協議飛行。1914年5月8日第6版 嘉義飛行先聲。

[3] 大竹文甫《台灣航空發達史》頁10-11。

[4] 《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5月18日第6版 野島飛機再墜。

[5] 《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3日第6版 鳥人斯氏在嘉義飛行。

[6] 1933年7月28日《台灣日日新報》第4版 內臺航空路設置費 及航空輸送補助費 遞信省議計上。

[7]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5月5日第8版 台灣防空部隊大擴充 設飛行聯隊及飛行團 並高射砲聯補給廠等。

[8]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5月5日第8版 嘉義台中頗有力 豫定至中旬確定 高射砲隊亦在其附近

[9]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7日第9版,航空本部長 飛行場視察。

[10]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4日第4版,飛行場設置預定地 水上庄老店住戶 家屋百六十棟全部要折去。

[11]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1日第5版,飛行場區域內の土地買收調印終る 關係者參集の上。

[12] 《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12月17日第12版,嘉義飛行場北 籌新開一路

[13] 其他參與人員包括馬公要港部司令官和田專三、陸軍第3飛行團長值賀忠治、嘉義飛行隊長尾關一郎、屏東飛行聯隊長川添長太郎、台南州知事川村直岡及嘉義市學生3千餘人。

[14] 大竹文甫《台灣航空發達史》頁277-278。

[15] 《台灣日日新報》1937年1月19日第2版,旅客機の飛行場使用を 聯隊側でも諒解 嘉義市の促進委員連 近く遞信部にも陳情

[16] 《台灣日日新報》1937年2月9日第4版,第十四聯隊飛行場 民間機發着難實現。

[17] 參見本飛行場系列第10篇《台北飛行場:轟炸與被轟炸》。

[18] 維基百科《姚子青》。

[19] 「臨参命綴(支那事変)巻1(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60903200、臨参命綴(支那事変)巻01 昭12.07.11~12.11.13(第0056~0144号)(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臨參命第99號、108號。

[20] 《爭奪華東制空權》摘自:民國空軍的航跡,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網站。

[21] 飛行第14戦隊会《飛行第14戦隊戦記ー北緯23度半》1994年。維基百科《日本陸軍飛行第14戰隊》。

[22] 同上。

[23] 鍾堅《台灣航空決戰》頁104。

[24] 鍾堅《台灣航空決戰》頁150。

[25] 同上,頁177、186。

[26] 同上,頁200。飛行第14戦隊会《飛行第14戦隊戦記ー北緯23度半》1994年。維基百科《日本陸軍飛行第14戰隊》

[27] 同上,頁270、302。

[28] 同上,頁230。

本系列上下篇
< 宜蘭飛行場  課稅興建  雨後泥海停用整修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