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喬無遏口述、喬為智整理,〈官校憶往〉《舊羽殘簡(一)》,聯合新聞網UDN部落格於2011/10/21刊登。

文/喬為智,葉楷翎編版
圖/喬為智提供
抗戰前期,中央航校民國二十八年,遷至昆明,由於伙食不好,俄國教官説中國飛行員是「上天啃木頭,下地吃青草」平日伙食多是素的吃肉不多,所以是「吃青草」,飛行時嘴裏含着人蔘片以去寒,所以是「啃木頭」。學員們每放假就外出打牙祭。一日四位學員:姚兆元、臧錫蘭、方緯及家父喬無遏週末外出,但四人口袋能凑上的薪水不多,補充不了多少油水。這時姚兆元看到昆明英國哥羅氏洋行裡掛了支散彈槍,又值春季大雁北飛途經雲南地區,就上門借槍打雁。
洋行英國佬說,槍可以借,但沒子彈,只有四個空彈殼,四人一籌莫展,突然姚兆元靈機一動,誽看我的,先回隊裡,要了兩顆50機槍子彈,掰了彈頭,火藥倒進散彈槍殼,把彈頭的鉛熔了再過冷水,就有了散彈槍pellets,口上再封上臘紙,但還是沒底火,機靈的姚兆元掏出了洋火盒,洋火棒頭摘了,裹上洋火擦紙,就成了底火和寶貴的四顆散彈。
四人到了田裡找到一群大雁,姚兆元扛著槍,其餘三人將軍校學的迂迴包圍戰術都用上,由三面趕大雁向正面集中,姚兆元躡手躡腳,接近雁群,出槍慢,瞄準其中一隻,扣下板機……就聽到「嗟……」擦洋火聲,過了兩秒鐘後,才「轟」一聲,散彈擊發……還真打中了,但沒死。
這時四人一齊擁上,這大雁還飛了起來,但不高,姚伯伯掄起槍托又打了大雁一耙,這大雁馬上昏了。姚兆元還一腳踩著雁,兩手舉槍,擺個pose。一行四人正高興之際,大雁醒過來了,這回沒飛,用跑的,四人分頭包抄,總算抓到了。雁有一個人的高度,可供全班混點油水。晚餐上桌,大夥兒牙祭還是沒打成,因為一口咬下去,才發現雁子肉硬的像木材。父親昨晚喝了兩杯芧台後的口述,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可惜,這四位同學只剩他一人還健在,姚兆元到台灣後步步高昇至副參謀總長,臧錫蘭以中將退役,遷台後方緯在一次任務中失事喪生。